所以,“大公报”就是在历史的夹缝中求生存,用双重枷锁为现代中国摇旗呐喊,大公报主张抗战,意思是“不投降,不屈辱”,抗战期间,大公报四处流窜,财产损失严重,共产党会指责大公报是对蒋介石的“小祸大助”,而国民党则会用武力镇压和制裁该报的记者,认为大公报是左翼舆论刊物,香港大公报成立于辛集时期大公报。

香港 大公报

1、香港 大公报

香港大公报成立于辛集时期大公报。七七事变后,天津、上海相继沦陷。大公报主张抗战,意思是“不投降,不屈辱”。天津版和上海版分别于1937年8月5日和12月14日停刊。1938年,胡、、金成福、三人创办了香港版。1941年12月13日,因抗日战争被迫停刊。抗战期间,大公报四处流窜,财产损失严重。但由于管理得当,该报还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。重庆版、香港版、广西版同时出版,国内报纸在规模和舆论影响力上都无法与之匹敌。

《 大公报》四不方针的历史意义

2、《 大公报》四不方针的历史意义

大公报曾经以“四不”政策而闻名,即“无党派、无买卖、无私心、无盲从”,即无党派、无派系、无言论、无舆论、无盲从、无追随。在20世纪上半叶,如果我们想坚持这样的自由主义立场,我们无疑会陷入两难境地。共产党会指责大公报是对蒋介石的“小祸大助”,而国民党则会用武力镇压和制裁该报的记者,认为大公报是左翼舆论刊物。所以,“大公报”就是在历史的夹缝中求生存,用双重枷锁为现代中国摇旗呐喊。

简述《 大公报》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

3、简述《 大公报》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

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日报之一。1902年6月17日,满族人在天津法租界创办了一份保皇派报纸,创始人是,主要资助人是王(智龙)。该报有65个代表处,除国内大中城市外,在南洋、美国、日本也有销售网点。在日本印了四五千份,是当时华北最引人注目的大报。主要股东有资本家柴天胖、、朱之瑶、北京天主教会主教阿方斯·法维尔、法国公使鲍·W、大学翻译书店总经理严复。该报在政治上既持有保皇派的宪政立场,又带有封建买办的色彩。

{3。


文章TAG:大公报  屈辱  投降  香港  大公报  
下一篇